大家好,我是米朵,寫最暖心的文字,治愈孤寂的心,關注我,溫暖你。
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觀光電梯在哪裡嗎?
它的運行速度每秒3米,每小時可以運送3000名乘客;
它一直保持著「世界上最高、載重量最大、運行速度最快的全暴露戶外觀光電梯」三項吉尼斯世界記錄;
它甚至讓著名導演卡梅隆萌生了《阿凡達》的創作靈感,並最終在那裡取景拍攝……
它就是——張家界的百龍觀光電梯。
對于全世界來講,百龍電梯都是一個驚世之作。
但是,你知道電梯本來只能在室內運行嗎?
那麼,戶外電梯又是如何產生的呢?
關于它的出現,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。
在聖地牙哥,有一家老牌酒店:柯特大酒店。
隨著客流的增多,酒店配套設計的電梯由于狹小老舊,已無法適應新的需求。
酒店老闆準備改建一個新式電梯。
他斥鉅資請來國內最一流的工程師和建築師,讓他們一起商討如何改建。
因為他們都有非常豐富的從業經驗,經過討論,大家達成一致觀點:
從電梯安裝到投入使用,酒店至少需要停業半年。
面對這樣的局面,老闆眉頭緊鎖,他嚴肅地問:
「真的沒有別的辦法了嗎?
如果停業半年,酒店的經濟損失就太大了……」
建築師和工程師異口同聲地說:
「必須這樣,我們幹這一行這麼久了,從經驗來講,不可能有其他的方案。」
聽了這句話,老闆的眉頭皺得更緊了。
這時候,一個負責打掃的清潔工剛好從旁邊經過。
他認真聽了一會之後,停下了手中的工作。
看了一眼一臉堅定的專家和憂心忡忡的老闆,囁嚅著開口說:「我倒是有個好辦法。」
工程師輕蔑地看了他一眼:
「你連裝電梯的經驗都沒有,怎麼會懂得如何裝電梯?」
老闆也隨口問道:「不妨說來聽聽。」
「如果是我,我會直接在屋子外面裝上電梯。」
「多麼巧妙的方法!」老闆聽後,眼前一亮。
工程師和建築師聽完,詫異地說不出話,隨後,兩個人都羞愧地低下了頭。
很快,酒店就在屋外裝設了一部新電梯。
而這部電梯也成為了世界建築史上的第一部室外電梯。
一個想法的轉變,徹底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電梯行業:
馳名全世界的百龍電梯;
俯瞰巴黎的埃菲爾鐵塔電梯;
包括各種商場隨處可見的觀光電梯……
這一切的出現,都源于一個清潔工的創新思維。
著名主持人莫羅曾說過一句話:「我們都是自身經驗的囚徒。」
其實,很多時候,解決問題不在于學識的多寡、技術的高低,而在于你是否具備一種摒棄自我經驗的勇氣。
當跳出思維的局限,你會發現:其實很多問題並不難。
思維方式,是拉開差距的根源
你是不是經常會看到這種現象:
兩個人同時入職一家公司,一年後有人快速晉升,有人仍舊原地不動?
一個地方開了兩家店鋪,一年後一個生意興隆,另一個卻瀕臨倒閉?
……
同一起點,相同的環境,為什麼會這麼快就拉開了差距?
哲學家培根在《習慣論》中說:
「思想決定行為,行為決定習慣,習慣決定性格,性格決定命運。」
思維方式,是思考問題的核心點,是拉開差距的根源。
喜歡體育運動的人,大多都聽說過英國腳踏車隊的故事。
他們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公路和賽道腳踏車項目上,奪取了該項目60%的金牌;
從奧運會轉戰倫敦,他們的成績更上一層樓,打破了9項奧運會紀錄和7項世界記錄;
在2007年至2017年的十年時間裡,他們共斬獲178次世界錦標賽冠軍,66枚奧運會或殘奧會金牌,並在環法腳踏車賽中連獲5次勝利……
這被廣泛認為是腳踏車運動史上最出色的成績。
然而在此之前,過去的一百多年時間裡,英國腳踏車運動員卻極少在賽事中獲得獎牌。
關鍵的轉折發生在2003年:戴夫被聘請擔任績效總監。
他通過不斷觀察,不斷總結,決定改變原有的訓練模式,轉而從改進騎行的每一個細節入手:
重新設計腳踏車車座;
測試不同類型的凝膠;
為隊員選擇適配的枕頭和床墊……
小小的思維轉變,引來了巨大的反響。
僅僅5年後,戴夫就將這支車隊送上了賽場的神壇。
企業家稻盛和夫提出過一個公式:人生/工作結果=思維方式×熱情×能力。
在他看來,擁有正確的思維方式,比擁有智商、體魄等其他能力更為重要。
不同思維模式的人,看待同一件事,得出的結論、產生的行為往往大相徑庭。
即使起點相同,也會因為思維方式的不同,過上完全不同的人生。
你的思維,決定了你成長的速度
《電影的本性》中講述過一個有趣的故事。
一位導演拍攝了一部城市風光的短片,他決定把片子放給土著人看,探索他們對城市的直觀感受。
結果,土著人看完,並沒有激動地詢問高樓大廈,反而討論起了一隻雞。
導演很困惑,他逐幀翻看原片,才終于在一個角落發現了那只雞。
原來,在土著人心裡,城市所有的東西,都只是這只雞的背景。
在一種思維模式裡困得久了,眼光也會受到限制。
如果不把自己從「自我囚禁」中釋放出來,很難獲得有效的成長。
看到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。
一位老闆在國道附近開了一家飯店。
開業以後生意非常不景氣,眼看著眾多車輛疾馳而去,卻很少有人願意停下來光顧。
老闆做了很多嘗試:展示豐富的菜品、降低飯菜的價格、播放吸引人的音樂、製作鮮豔的看板……
但是,收效甚微。
後來,老闆決定換一個方位和著眼點,他嘗試著從顧客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。
最後,老闆決定在飯店旁邊建造一個廁所,並做了一個非常醒目的標誌。
結果可想而知,許多司機為了「方便」,在停車的同時,也光顧了這家飯店。
《周易》中說:
「易窮則變,變則通,通則久。」
意思是說:想要事情持續向前發展,就要不斷變換思路。
人的潛力是無限的,想要獲得突破性成長,必須打破思維的牆。
大家都聽過「田忌賽馬」的故事,調換馬的出場順序,結果反敗為勝。
大家也知道「司馬光砸缸」,「救人離水」和「讓水離人」的結果相同,操作卻更加簡便……
世界本就不是一成不變的,我們的行為也不能只依靠過往的經驗。
擺脫思維定勢,人生才能快速向上。
如何拆除思維的牆?
《史記》有言:
「常人安于故俗,學者溺于舊聞。」
意思是說:普通人受習慣制約,容易安于現狀;學者常常沉湎于經驗,跳不出思維的局限。
在不斷成長的路上,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摒棄舊思維、打開新思路,擁抱更廣闊的世界。
如何才能拆除思維的牆?
小編分享給大家三個小方法:
01.養成批判性思考的習慣
哲學家帕斯卡說:
「人是為了思考才被創造出來的。」
人和物體最大的區別就是,物體一成不變,而人可以通過思考進行自我革新。
遇事時,不妨先靜下心來,問問自己:
真的只能這麼發展嗎?真的只有這一種解決方法嗎?
時刻保持客觀理性的態度,有依據、多角度地看待問題,才能不盲從、不武斷地抓住問題的破局點,從而快速解決問題。
02.主動學習,拓寬認知邊界
劉慈欣在《三體》中說過一句話:「毀滅你,與你何干。」
面對升維打擊,再多的努力也徒勞無功。
認知的局限,阻礙著發展的進程。
有句話說得好:
「發展都是有規律的,每當你突破一個盲區,就會突飛猛進一次。」
人的視野和認知,都有邊界。
多經歷一些事,多讀一些書,多行一段路,你的個體外延才會增大,認知邊界才會拓寬,才能為快速發展蓄能充電。
03.行動先行,邊做邊調整
《時間之書》中有句話:
「你在三四月做的事,在八九月自有答案。」
反復躊躇,只會徒增內耗。
天下之事,很多都是困于想,而破于行。
與其陷入「自我糾結」的漩渦,不如勇敢嘗試,大步向前。
在前進的路上,即使出現了問題,也可以隨時停下來調整。
茫茫旅途,漫長的人生,不斷前行,不斷調整,才是步入坦途的最佳途徑。
有人說:
「沒有任何人可以限制你,除非你自己同意。」
很多時候,局限一個人的不是環境,不是能力,而是固有的思維模式。
思維決定命運,一個人能走多遠、登多高,取決于他能不能不斷打破思維的高牆。
正所謂:推倒一面牆,人生便多了一條路。
在這裡我將每天与大家分享正能量。愿你岁月静静晃,甘苦慢慢尝,好的感恩收藏,坏的无需去想;快乐从不假装,此生尽兴赤诚善良。記得關注我,欢迎留言讨论~